我还是爱家乡的“生糖饼”– 文磊

2019年9月12日18:26:12干越文艺21049字阅读3分29秒

近日,邮递员频频敲门。孩子们在节日里不曾忘了爱吃月饼的老爸。纷纷购来各种新潮月饼。有上海的美式朱古力月饼,有广州寄来的日式“冰皮”芥末月饼。

这些洋玩意儿包装华丽,造型独特,而风味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月饼。怪不得近日有网友惊呼:90%的中国白领都在吃外国风味的月饼。想不到,这股“西风”“涡(倭)流”竟也吹到了我的身旁。

我还是爱家乡的“生糖饼”– 文磊

不过,同网上渲染的“陶然自得”相反,我对这些东施效颦式的“泊来货”可是持彻底的否定态度。月饼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专利,因不曾进行过国际注册,导致洋人们蜂拥进来,免费凑热闹。

那硬被冠上“月饼”大名并被美誉为“创新”后的洋货,其实分明是日本“寿司”和西式 “夹心冰淇淋”的拙劣变异!朋友们笑曰:那恰恰是它们的“卖点”。

可我不服。

毕竟吃月饼等节庆食品,不是如一日三餐般的喂肚子,也不是周末假日携家人去标新立异的洋餐厅尝新。

是为了情感的抚慰,为了心灵的祭奠,为了品味食物背后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渊源及由此而引发的对往事的联想、追忆和纪念。这一切,是那些外国、外省的“泊来货”所能做的到的吗?

当初,据说发明月饼,就是为了藏匿、传递“驱除鞑奴,复兴中华”的信息。所以“大而扁”的外形才足以实现这一功能。后来演变成纯粹的月夜佳肴,摆出来祭祀月神,定能得到她的认可。

如今可好,品味月饼成了引狼人室的举措“洋月饼”也成了摧毁民族传统品牌的元凶。这与老祖宗发明月饼的初衷,相去何止万里?

相比之下,我们家乡传统的“生糖饼”怎么也经得起文人的推敲。

它那滚圆塌扁的外形,衬上星星点点的黑、白芝麻,恰如天上的满月。而它那坚如磐石,啃咬起来颇费牙劲的生糖馅(质量高的还掺有桔饼、红绿丝、碎冰糖);

让你一咬留下几个白齿痕,一嚼太阳穴非得酸疼不可。那一咬一嚼之间,又有多少乡思乡情,人情世故涌流出来?!这其中的滋味,别说“泊来品”就连某些国产的外省货都无法企及。

相比之下,广式月饼,造形又厚又小,配上刻花饰纹,哪有“月”的影子?在它甜不可支的莲蓉馅里,硬塞进一、两个咸蛋黄;让你直觉得又甜又咸,不伦不类。

而沪式的豆沙或大肉生煎月饼,则让你吃后,直觉得:这与吃豆沙包,肉馅包又有何差异?!

从中,哪能吃出“月”的感觉来?

可惜的是,如今,即使在我们老家,那正宗的传统月饼,也早就被“广货”“沪货”赶出了柜台。

如今,又有“洋月饼”汹涌而至,大有扫荡一切民族品牌月饼的势头。

本人一贯守旧,相比于我所吃过的形形色色的外来“月饼”我心仪的还是啃咬家乡的“生糖饼”。

如今,面对着窗外如盘的满月,我仿佛听到了我内心的呐喊:“还我传统的月饼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商场没有怜悯 – 文磊 干越文艺

商场没有怜悯 – 文磊

今早九点,老伴打完太极拳回来,情绪十分激动,刚进门,就给我讲述了一个她晨运好友——丘婆婆的故事。 一 丘婆婆是新近来到社区的外来住民,她是贵州遵义附近的一个小镇人。年约64—5岁,为人热情豪爽,可她一...
细嘴下,断想 – 文磊 干越文艺

细嘴下,断想 – 文磊

自出生以来,小外孙的胃口一直不佳。为此,不知费了我们多少心机,求医问药,买这买那。可他的问题,始终没得到显著的改善。 一日数餐,只见老伴端着饭碗,皱起眉头坐在他面前,用家乡普通话大声嚷嚷道:大口呎(吃...
北风乍起的时候 - 文磊 干越文艺

北风乍起的时候 – 文磊

故事情节,纯属虚构,万勿对座入号 内容简介:这是文革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个鄱阳湖渔村,一对多情男女,文革中相识相爱,却发现彼此有几代冤仇,几经周折,爱情终于战胜了宿仇,就在她们舔干了历史伤口的...
悲哉,老黄狗 – 文磊 干越文艺

悲哉,老黄狗 – 文磊

在我的童年,有一个亲密的伙伴,它忠诚地陪伴着我,走过了由童真向青葱少年的过渡期。 它给了我勇气,给了我诸多乐趣,遗憾的是,六十年代初那次全民饥荒,夺去了它的生命,使它永远地离我而去,孤独地躺在东山西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