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大概出了多少博士(余干有大学么)

2022年3月28日13:00:35余干资讯11565字阅读38分33秒

余干县大概出了多少博士,余干有大学么

内容导航:

  • 中国每年会有多少人博士毕业
  • 致青春完结篇九十年代的研究生岁月
  • 余干可以是江西十强县吗
  • 成化年间余干县出了什么官
  • 一、中国每年会有多少人博士毕业

    我国博士毕业人数每年都有所增长!从下表可以看出,近几年每年毕业人数在-
    人左右!2017年博士毕业生总数达到70万左右!拓展资料:博士毕业生毕业就业去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占一小半)都进了高校,而高校渐渐地在饱和,现在随便一个二本高校看起来都在大量引进博士,但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充分说明了一件事:现在到处都不缺博士了。但另一方面,从中兴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需要发展高科技行业,要完成产业转型,也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所以,一方面是博士数量太多,另一方面,大量博士只想着进高校,而社会上还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国家肯定会想法把人才往社会上引导,改革肯定势在必行,暴风雨就要来了。

    二、致青春完结篇九十年代的研究生岁月

    ?图源:

    撰文 | 崔凯

    责编 | 程莉

    ● ● ●

    七月盛夏,校园里花团锦簇,又将有60万莘莘学子收到硕士或博士录取通知书。
    今天的研究生大都是90后,而很多导师则是90年代的研究生。
    影帝姜文曾说他演不好90年代,一拍到90年代,拍哪哪不对,感觉不对。
    这话说得不无道理,9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大变局,“211工程”、“985工程”、“中国工程院”、“长江学者”、“Windows”、“Email”、“大学扩招”等和大学有关的事都始于90年代。
    如果说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研究生则是梦中的苦行僧。
    追忆90年代的“考研”和“拼博”岁月,致敬青春!

    考研岁月

    全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1990年的3万人增长到1999年的9万人,其中博士生约占25%。
    90年代,整整十年,一共招收了52.3万名研究生,甚至少于2018年一年的招生规模。
    竞争也更激烈,当年全国硕士的报录比约为5:1,也高于现在的4:1。

    记得那是1991年3月末,考研成绩出来了。
    我当时正读大三,同学之间有意无意地议论着上届同学的录取情况。
    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我萌生了考研的念头。
    90年代,有些同学家境不好,需要尽早工作挣钱,减轻家庭负担,没有选择考研。
    另外,当时大学毕业还是“包分配“,人都有惰性,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
    最终应届生中选择考研的同学不到5%,最终能考上的也就1%,堪称异类。
    当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在享受着大学最后一年的幸福时光时,另类的“考研党“开始废寝忘食。
    日子很艰苦,大家互勉互励、抱团取暖。
    当年为了自我激励,在半年多的复习时间里,我甚至没有刮过胡子,没有剪过头,弄得自己像个逃犯。

    现在的考研时间很人性化,通常放在12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以人为本,不影响寒假和春节。
    90年代的考研时间通常安排在1月末,也就是放寒假以后。
    不知何故,1992年的考研时间居然安排到了2月15日-16日(农历正月初八和初九),我们连春节也要在焦灼中度过。
    我当时在吉林农业大学读本科,寒假期间在校师生寥寥无几,食堂“因陋就简”,饭菜质量每况愈下。
    供暖公司也“偷工减料”,自习室和宿舍的温度扶摇直下。

    考场设在长春城区的一所中学里,具体位置已经记不清楚。
    因为学校距离考点20多公里,学校派了早班车送考生去考场。
    大家早上六点起床,赶上七点的校车,八点钟到考场。
    东北冬天的早晨,滴水成冰,气温零下20多度。
    全校几十号考生,很多都穿着保暖的棉军大衣,大家寒暄问候,一呼一吸间白雾缭绕。

    上午考试结束有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我就在街边小店吃了碗汤面。
    由于考场封闭,我们在考场外的瑟瑟寒风中站了一个多钟头。
    有的考生一边交流着考题难度,一边跺脚取暖;也有的男生缩在角落里,眉头紧锁抽着烟,估计是没考好。
    今天考研,很多考生会在网上提前预定考点附近的宾馆。
    当时条件艰苦,这根本就不在我们的选项之中。
    考场风气也算正,很少听到替考作弊之类的事情。

    1992年3月底,我们进入大四的毕业实习。
    我和20多个同学乘火车倒汽车,行进千里,来到了内蒙古兴安盟扎莱特旗(相当于县)。
    当地原来是牧区,刚刚改进水利灌溉系统,推广水稻种植。
    我独自一人住在一个叫“哈不乞拉”的村子里,负责指导当地农民完成1500公顷水稻田的育苗工作。

    5月初进入研究生复试阶段,通常要求考生到报考学校参加复试。
    那一年学校考虑到“科技兴农”正值关键期,居然派了两位老师千里迢迢到我所在的实习地扎莱特旗进行复试——这绝对是特殊待遇。
    5月5日那天,旗里先打电话到乡里,乡长又亲自赶到村里。
    我当时正穿着水靴子,站在一户农民的育苗大棚里讲解水稻苗期病害控制。
    要是换成现在,真应该先拍张照片发到网上,彰显一下正能量。
    很快,乡长用212北京吉普车辗转三十里乡路送我到旗里,两位复试老师都很温和,更多的是走个过场。
    当晚,以“技术员考上研究生”为噱头,农业局招待所里置酒三桌,一干领导觥筹交错,喝得昏天暗地。

    青葱岁月,恋恋风尘。
    那年自己22岁,血气方刚,满身土气,体重118斤。
    回首考研岁月的艰辛,无悔!

    硕士,师徒如父子

    我的硕士导师是雷籽耘教授。
    他196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下放农村锻炼,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1978年高考恢复,恩师重新回到大学执教。
    那一代大学生有着非常特殊的人生经历,很多事情是今天的莘莘学子难以理解的。

    我在本科时参加社团活动比较活跃,平日里张张罗罗、上蹿下跳,学业上除了英语不错,专业课成绩平平。
    记得1991年4月的一天,我冒冒失失到办公室找到雷老师,表示想报考他的研究生。
    彼时雷老师主要给研究生上课,并没有教过我。
    他慧眼如炬,觉得我并没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气质,口气平淡地表示欢迎。
    那一年共有5人报考雷老师的研究生,恩师或多或少觉得我参加考研就是个打酱油的,甚至他命题的生物化学科目,考前也没有给我“划过重点“。
    通常专业课考题都是知识性题目,但那年雷老师命题的试题中却有道考题——“请写出五个国外生物化学家的名字。
    ”说来惭愧,复习时我就忙着死记硬背各种分子式和代谢途径,根本没有想到过会有这种题目。
    抓耳挠腮,只答上了两个名字。

    3月末的一天,雷老师忽然来到我的宿舍,我一脸惊恐,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他不苟言笑地告诉我:考试成绩出来了,你的专业课成绩不错,英语成绩全校第二……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

    因为即将启程离校开始毕业实习,那天我将一个写好家庭地址的信封交给雷老师。
    若我被录取,请他告知我的父母。
    一个多月后,住在乡下的父母收到了雷老师的信,开头是:“崔凯的父母:我已经正式录取崔凯为我的硕士研究生……”。
    父母拿到书信,如捧圣旨,爸爸晚上喝了酒,激动了整整一夜。

    研一以上课为主,一切顺风顺水。
    很快到了研二,进入选题阶段。
    最初,雷老师想锻炼一下我的“独立能力“,不给我任何意见,让我自己做论文设计。
    我本科学的是作物专业,对生物化学的了解停留在书本上,落实到具体的选题,两眼一抹黑。
    作为“开门弟子“,也没有师兄师姐可以引领,我像没头苍蝇一样撞了三个月,毫无头绪。
    看着我“江郎才尽”的样子,雷老师还是心软了。
    一天傍晚,雷老师第二次来到了我的宿舍。
    让我拿出纸笔,他口授我论文设计方案,具体的实验方法让我自己去图书馆查阅。
    忽如一夜春风来,我豁然开朗。
    此后,我起早贪黑,专心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
    系主任也开始在雷老师面前夸奖我做实验踏实努力,他看到我好像也多了几分慈祥的笑容。

    ?作者与恩师雷籽耘教授(左)合影

    北方的大学,师生关系很亲近,留下了很多温暖的回忆。
    那时候研究生每月助学金108元,生活依旧清苦,食堂里的大锅饭菜只能囫囵个饱。
    周末晚饭时,我有时会跑到雷老师家蹭饭。
    老师有三个子女,师母朴实温和。
    每当我来了,她会招呼我坐下,和一家人一起吃饭。
    有一天在校园中遇到师母,被她喊住,说家里的咸鸭蛋已经腌好,让我晚上去家里去取。

    进入研三,我的实验已经全部结束,我开始撰写硕士论文。
    那时候,做论文、谈恋爱、毕业打算,都会和老师说,根本不会担心“老板不让毕业”。
    有一天,雷老师和我聊天,说如果我想留校,他可以和学校协调。
    我告诉他自己想考博士,老师认认真真给手写了推荐信。
    那时候,有些工科院校的博士分春秋两季招生,而我恰恰考取了江南大学的1995年春季入学的博士生。
    农学硕士是三年学制,按照学校规定我必须要等到1995年7月才能和同届同学一起毕业。
    雷老师又帮我多方协调,安排我在1994年12月23日提前进行论文答辩,我得以如期开始博士学业。

    1999年,恩师62岁。
    他接受了一次心脏手术,却发生意外,躺在手术台上再没有醒过来。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我脑海中依旧记得恩师在校园中骑着28架老式自行车的清瘦身影。
    两年半的硕士时光,是雷老师让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作为助教为本科生上课,也是雷老师帮我配了第一把实验室的钥匙,我也第一次看到自己和雷老师的名字出现在学术文章和专利证书上。
    怀念恩师,怀念那个“师徒如父子”的年代。

    第一个博士:倒卖人参做实验

    90年代初的博士生招生资讯基本碎片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圈口口相传。
    考生若能和博导近水楼台,即是占了先机。
    1994年2月,教育部“破天荒”地出版了一本400页厚的《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汇总了全国的博士招生信息,其中的资讯对于我这样“远离博导”的考生弥足珍贵。
    我花了两天时间反复研读这本《目录》,查到了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学院)食品工程专业丁霄霖教授的招生信息。
    当年也没有Email,考前和导师联系用的是传统的纸质书信。
    我诚惶诚恐地给丁老师写了一封信,但并未收到回信。

    这时候,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出现了。
    我的硕士导师雷籽耘教授原计划在1994年7月初出差到上海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那天因特殊原因,不能启程去参会,这个机会就落在了我这个弟子身上。
    彼时铁路购票不是实名制,持票通用。
    我从雷老师手里接过车票,回到宿舍匆忙收拾行囊,从长春站搭乘开往上海的K148次火车。
    34小时后,火车抵达无锡,我冒冒失失地下车来到江南大学,见到了“传说中”的丁老师。
    看着我这个风尘仆仆的毛头考生,也许是被我的虔诚感动,恩师最终表态:欢迎你报考!

    说来导师爱惜人才,却不喜欢庸人。
    然而有些事也说不准,在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中,一代宗师逍遥子设玲珑棋局等了几十年的旷世奇才,最后造化弄人,拜入师门的却是木讷老实的虚竹和尚。
    1995年春,我跌跌撞撞成为丁老师的入室弟子。
    人生有些事情回头才能看得清楚:90年代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经济圈迅猛崛起,而我1994年考入江南大学,1997年来到上海,阴差阳错的“孔雀东南飞”,搭上了时代的列车。

    90年代,中国的GDP还不到今天的1/10,百万级的科研经费已经让人大跌眼镜,科研条件也是“小米加步枪“。
    我的研究方向是油脂化学,使用频次最高的测试仪器是气相色谱仪,而色谱仪的心脏是色谱柱。
    当年,食品系的公共实验室只有两台气相色谱仪,色谱柱已经用了N年,灵敏度明显下降,却迟迟得不到更换。
    全系N个研究生排队使用,“僧多粥少”,我的实验进展非常缓慢。

    情急之下,我突发灵感,从老家吉林倒卖了几批人参到无锡,赚了一万多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当时博士生每月的助学金只有300元。
    我根据实验需要,自己出了2000元,买了一根色谱柱——这种做法在当时极为少见。
    如此“大手笔”,负责实验室管理的肖刚和檀亦兵老师大为感动。
    他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大侠”,并特许我配了一把实验室钥匙,允许我在下班后“独占“实验室的色谱仪,我的实验进程因此大大提速。

    倒卖人参后,我寒暑假的车票也升级为卧铺票。
    此前囊中羞涩,30多小时的绿皮车都买硬座票。
    有时买不到座号,就一路站着。
    随身带几张旧报纸,夜里可以钻到椅子下面打地铺。
    暑期遇到客运高峰,车厢里摩肩接踵,又没有空调系统,汗腺和方便面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回味无穷。
    人在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有好处的,能学会珍惜!

    90年代中期,台式电脑开始进入大学,师兄弟共用一台286电脑,若能再配上一台声如电锯的EPSON针式打印机,实属“奢侈”。
    论文备份在容量只有1.44M的软盘里,和今天的U盘差的不只是好几条街。
    90年代初,很多学位论文还是铅字油印版,修改、排版、绘图都颇费周折。
    学术刊物也没有网络化,主要的文献检索方式还是泡图书馆翻阅纸质期刊,或复印或手抄。

    1995年5月1日,中国开始施行“双休日”,但这和终日实验室、图书馆和宿舍三点一线的博士生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很多研究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室,当年却没有这个条件。
    大家的书桌就放在实验台的一侧,空气中弥漫着化学试剂的气息。
    周末最廉价的娱乐就是四个人打牌“80分”,也有人在电脑上玩“挖地雷”,或者到录像厅里看票价5毛钱的好莱坞大片。

    ?江南大学94级博士生合影

    今天博士招生名额有限,很多导师希望博士生全身心干活出文章,拖家带口、容易分心的在职考生很不受待见,有些学校甚至大幅度控制在职博士生的比例。
    我读第一个博士时的十位同学中,只有我一个应届生,博士生的集体合影很像家长会。
    大家终日里埋头于学术研究,一日三餐因陋就简,平素穿着不修边幅。
    尤其是男博士,偶尔出现在舞会上,也是油腻的中年大叔形象。

    奇葩的第二个博士

    97年底毕业后,我应聘到上海一家企业工作。
    两年后,明显感觉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专业技术,于是灵光乍现:再读一个博士。
    翻阅了很多高校的招生目录,我最终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俞文钊教授作为导师。
    俞老师是管理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所著《管理心理学》是大学教材的经典版本。
    我再次毕恭毕敬地写信给恩师,一周后就惊喜地接到了俞老师的电话:欢迎报考!

    然而好事多磨,当我将报名申请材料递交到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时,却意外被告知:学校从未遇到过报考第二个博士的考生,暂不受理。
    无奈之下,我直接找到谢安邦院长反映情况。
    报名截止日三天前,谢院长忽然电话告诉我,他在校务会议上将我的事情和领导沟通了,王建磐校长(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给予肯定:年青人想学习是好事情,应该鼓励。
    就这样,我终于拿到了“来之不易”的准考证。

    因为这“第二个博士”,还有过一段轶事。
    当年报考俞老师的考生一共9人,最终录取了三人,除了我还有丁彪和吕晓俊两位同学。
    记得那是笔试后的第二天,我们几名考生在心理系一楼大厅一起等候面试。
    闲聊中互换名片,当看到我在名片上已经印上“博士”二字,丁彪大惊失色。
    当时在他看来,或者俞老师已经“内定”招我,或者是我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必定会被录取。
    无论如何,他都觉得我已经妥妥地占据了一个录取名额,自己的前景非常“渺茫”。
    这个疑问一直持续到1999年9月入学以后,我们成为同门师兄弟,终于真相大白,大家哈哈一笑。
    这些年来,这件事仍被他在师门聚会上反复提起,成为笑谈。

    我在华东师大的同室舍友熊哲宏也是一位奇人:入学时已经41岁,拥有正教授职称,读博士更多的是了却一份情结。
    2018年,他已经60岁,儿子在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
    遥想当年,他坐得住冷板凳,每天端坐在书桌前,木雕泥塑一般。
    三年博士在读期间,他居然发表了30多篇论文,叹为观止。
    毕业以后,老友常来常往。
    回首往事,他一声叹息:“今天看来,那些文章毫无意义,反倒搞坏了颈椎和腰椎。
    ”像他这样扎实的学者对生活都发出如此感慨,何况我这等飞扬浮躁之徒?说来惭愧,两篇百页厚的博士论文,答辩后被我束之高阁,再也没看过第二回。

    再回首,岁月如歌

    90年代的研究生论文答辩还没有SCI文章硬性指标要求,多数人毕业都是按部就班。
    我的两个博士学位都是三年完成的,这在今天已经很难想象。
    中国的大学在90年代末开启了了史无前例的扩招。
    面对汹涌而来的入学新生,众多院校开始招兵买马,亟需“博士”装点门面,博士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就业机会。
    而且很幸运,2000年时一线城市的房价还只有4位数,这一代研究生还算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回望过去,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中国有过20年的机遇期,不断努力并寻求改变的人成为受益者。
    很多人求安逸,守铁饭碗,没有去试、去闯,甚至没有去努力,最终错过了机会。
    时代在变,招生规模在变,就业形势在变,但有一条依然没变:不努力,就不配谈未来!

    二十多年过去,世风变换,学术圈已经不是“原生态”,多了现实和功利。
    当年的同学大都活跃在学术领域,也有部分同学移民海外。
    韶华渐逝,到了知天命之年,人生开启新一轮重新定位。
    有同学带着学术团队,意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也有同学从善如流、顺势而为,开始保养身体、寄情山水。
    还有同学在经历人生起伏后淡泊明志,投身公益事业。

    说来惭愧,毕业之后我转行做投资,满脑子尽职调查、合同协议和企业估值。
    原以为当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付之东流,不曾想到了2015年,眼见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论愈演愈烈,甚至有些远离科学和理性,我书生意气萌动,开始身心投入转基因公众认知社会调查。
    这时候忽然发觉,依托自己当年“农学-生物化学-食品-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做这项工作恰恰“得天独厚”。

    时隔二十年,不经意间我又回归学术圈,开始和当年的良师益友讨论起转基因话题,甚至为此先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回头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完美的人生是以自己为坐标系的。
    前段日子看到过一则报道:四川大学的一位老顽童博士,71岁入学,重温校园生活,75岁答辩,年龄比导师大七岁。
    活到老学到老,真正的精神贵族,令人敬佩。
    等我七十岁时,再去折腾第三个博士?这事可以有!

    作者简介:

    崔凯,食品工程博士、心理学博士,商学院教授,财经图书、科普文章和散文作者。
    交流邮箱:cuik007@。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宋慧、熊哲宏、张志东、丁彪、聂莎和张展等良师益友的启发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往期精彩回顾:

    “男式说教”惹人嫌:你身边有没有爱向女生卖弄学识的男性?

    许多女性不吸烟,为什么还是会得肺癌?

    谢晓亮自述与北大的故事:梦想的起航与归程

    暗物质就是黑洞吗? | 天问专栏

    夏志宏:孙义燧老师 | “点滴”专栏

    制版编辑:黄玉莹 |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

    商务合作请联系

    business@

    知识分子

    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

    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知识分子书店!

    三、余干可以是江西十强县吗

    余干县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
    应该可以十强县。
    百度都说了。

    四、成化年间余干县出了什么官

    摘要彭友仁[公元1903年-1935年]
    彭友仁(1903—1935)江西余干县人。1903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城关镇后街湾“二酉庐”(现余干县镇阳水沟)。1922年春考入上海美专,次年底加入赵醒侬在上海组织的“江西青年学会”,1924年秋任上海
    宣传干事,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毕业,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四一二”后遭通缉,离乡到杭州等地,用画笔作武器进行斗争。1930年9月,重返余干进行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9月,联合余干县
    大队大队长罗英,带领 队170余人宣布起义,投奔赣东北苏区。后在省委宣传部工作。1935年1月,在皖南作战中牺牲。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0
    ('wywContentAnswerPayChatList-',
    [{"content":null,"ctype":1,"type":1},{"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2}]);
    成化年间余干县出了什么官亲,您好稍等一下正在为您查询叶乾象
    (1906~1934)叶乾象(1906-1934)余干县五雷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余干县委委员、余江县委书记、红十军八十一团政委、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分校教育处主任兼军事教官。1934年因肃反扩大化被害于葛源枫林后山上。……裴足喜裴足喜,男,1940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196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协会山水画家、景德镇书画院特级画师、景德镇珠山画院和景德镇画院画师。擅长中国画和陶瓷釉上彩、高温颜色釉和青花山水创作。裴足喜……胡东太,男,1933年生,江西余干人。1951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西省劳动人事厅厅长、党组书记,江西省人事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务,1991年3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2月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1995年2月至1998年1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5年6月7日1时4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
    (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榦、李燔学。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何涣
    宋何涣:生卒不详,饶州余干(今江西饶余干县)人,于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进士第一,官承事郎,太学博士。他一生以文章名世,著有《四书注解》,余事不详。洪三国
    洪三国男,1960年9月出生,江西余干人,汉族。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第六届科协副主席。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4年在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1984年至198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年至2000年历任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生工作办主任、研究生处处长。2000年至今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四、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委。江西省第七届政协委员,第九、十届政协常委;江西省第九届人大常委。
    彭友仁(1903—1935)江西余干县人。1903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城关镇后街湾“二酉庐”(现余干县镇阳水沟)。1922年春考入上海美专,次年底加入赵醒侬在上海组织的“江西青年学会”,1924年秋任上海
    宣传干事,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毕业,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四一二”后遭通缉,离乡到杭州等地,用画笔作武器进行斗争。1930年9月,重返余干进行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9月,联合余干县
    大队大队长罗英,带领
    队170余人宣布起义,投奔赣东北苏区。后在省委宣传部工作。1935年1月,在皖南作战中牺牲。余金德(1902—1937)祖籍江西余干县,生于景德镇。瓷业工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景德镇近郊区委书记、景德镇市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苏维埃执委、政府副主席兼土地委员会主席、赣东北特委书记、皖浙赣省委委员、赣东北分区委书记等职。1937年5月在德兴被俘,同年秋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浙江衢州监狱。
    罗英(1898-1934)
    江西余干县人。1924年5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东征和讨伐杨(希闵)刘(震寰)战役。1925年9月被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7年11月回国。1931年10月任余干县靖卫大队副大队长(后改
    大队)。经过中共余干特区委的工作,于1932年9月15日率领县
    大队170余人起义,投奔红军,并配合红军游击队攻打县城,然后率认进赣东北苏区政府驻地横峰葛源,任红军营长、团长,不久又调任红军第五分校副校长。1934年4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曹三长(1939.11—)别名墨酣,江西余干人。
    擅长中国画。1964 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任福州轻工业研究所美术设计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
    有《李寄斩蛇》、《年年有余》、《深山探宝》、《风雨鱼不知》等。出版专著有《画鱼艺术》、《装饰人物画基础》、《曹三长写意花鸟画》等。 ??吴少湘
    (1957.11—)
    别名吴赣,江西余干人。擅长雕塑、金属工艺。1982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198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干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现旅居欧洲。作品有青铜透雕《喜怒哀乐》、花岗岩浮雕《战斗·胜利》、铜雕《阳光·生命·运动》等。章毅然(1905,5—1990,12)
    别名适园,江西余干人。擅长中国画。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绘画系毕业,归国后与高希舜共同创办南京美专及北京京华美术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作品有《石榴雏鸡》。编著有《中国古代墓室壁画选集》。论文有《漫淡中国画创作及诗书画的关系》等。胡居仁(1434年—1484年4月7日),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现属江西)人。明朝理学家。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卒于宪宗成化二十年三月十二日(公元1484年4月7日),享年五十岁。幼时聪敏异常,时人谓之“神童”。稍长,胡居仁从安仁干淮游先生学解放后,朱被任命为上海市防疫站沪西区站站长。1955年,在“肃反”运动中朱曾被错捕判刑,刑满释放后,回南京居住,于1979年病故。1983年,朱的错案得到平反。
    李伯玉[公元?年至一二七四年]初名诚,以犯理宗潜讳改,字纯甫,号斛峰,饶州余干县万年乡九芝(今江西万年县青云镇史桥)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宋度宗咸淳末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及进士第二,授观察推官,兼庄文府教授。迁太举博士,召试职馆,毁辱贵戚大臣,直声暴起。度宗时,权礼部侍郎,升兼-
    国史实录院。贾似道曾集各官议事,忽厉声道:“诸君非似道提拔,安得至此!”独伯玉答道:“平章若不提拔,伯玉也能至此。”卒因此罢归,不久擢权礼部尚书。度宗欲用他参与大政,旋得疾卒。伯玉所著,有《斛峰集》十卷,已佚。《宋史》卷四二四有传。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行至衡州,得病,为守臣钱鍪所窘,暴卒。开禧三年,尽复原官,赐谥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宋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邓碧珊,1874年一1930年,字壁寰,号铁肩子,清末秀才,江西余干人,早年靠绘画瓷板肖像为生,陶瓷肖像结画是他发明的。邓碧珊专功鱼藻兼画花鸟,邓碧珊的鱼虫,在设色上受东洋画艺术的景响,他的笔及构图又受宋画的影响较深,他的早期花鸟又受岭南画派的影响,足见邓碧珊先生孜孜以求,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希望能帮到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余干这三人鄱阳湖丝网捕鱼被刑事拘留 余干资讯

    余干这三人鄱阳湖丝网捕鱼被刑事拘留

    8月31日凌晨,余干县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中心渔政执法人员在鄱阳湖水域抓获了三名用丝网捕鱼男子,三男子因在禁渔区、禁渔期使用禁用工具捕捞水产品,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被移送至余干县渔鸟生态派出所立案调查。...
    余干一男子欲桥边轻生,民警紧急救助 余干资讯

    余干一男子欲桥边轻生,民警紧急救助

    2022年7月25日凌晨0时50分许,城北新区派出所值班民警接群众报警称:在鄱阳湖大道,有一名男子醉酒躺在路边人行道上,请求帮忙。 值班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看到一名男子确实躺在路边人行道上,但无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