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哪里有黎蒿采(南昌藜蒿春天)

2022年4月24日10:12:19江西资讯5043字阅读16分48秒

南昌哪里有黎蒿采,南昌藜蒿春天

内容导航:

  • 南昌扬子洲哪里有黎蒿可以挖
  • 不疯魔不成活他如何复原苏州折扇600年风雅
  • 南昌哪里有卖黎蒿的 就是黎蒿炒腊肉的黎蒿 菜市场有吗 多少钱一斤 高人帮助
  • 蒿上海有卖黎蒿的
  • 一、南昌扬子洲哪里有黎蒿可以挖

    黎蒿一般生长在水里,扬子洲靠水,所以可以去水边找找。或者选定一个地方,然后将买来的黎蒿根扔在水边,过一阵就能长出新的黎蒿了。

    二、不疯魔不成活他如何复原苏州折扇600年风雅

    丨怀袖雅玩,拂之有道丨

    - 风物君语 -

    一把折扇,

    一尺二长。

    竹木制成扇骨,

    书画谱写扇面。

    用时散开,聚头扇尾,

    张弛有度,轻拈慢摇,拂像万千。

    中国人手中的折扇,

    在上千年的无数开合间,

    历经千秋岁月的历史变迁与百态众生。

    它不分春夏昼夜与天南海北,

    无畏皇权富贵与谗邪奸佞,

    时刻扬拂怀袖两旁,

    成为中国人袖袋里的一部醒世哲学。

    ▲ 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套清代作品《十二美人图》中,一张《消夏赏蝶》展现了清宫女子日常随身携带折扇休憩乘凉的景象。
    图/源自网络

    ▲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沈周、仇英人手一把无所不能的折扇,为剧情增添不少诙谐幽默的笑料。
    图/源自网络

    ▲ 经典电影《霸王别姬》中,一把折扇牵制着人物的命运,更将两位京剧伶人的感情和命运演绎的跌宕起伏。
    图/源自网络

    折扇在苏州扎根已有六百年,好似苏州城里的风雅,土生土长,融入骨子里,恰如其分。

    在长时间的文化浸润中,苏州人不仅成为了时尚的弄潮儿,还传承了制作器物的好手艺。

    做扇子的好手在苏州

    苏州人王健,就是制作折扇的一把好手,仿佛只要与扇相关,就没有他干不了的事情。

    在复原扇骨和扇面的工艺上,王健更是延续传统的重要人物,不仅复原了以温润著名的“水磨玉竹”扇,还将失传的扇面工艺“老矾扇面”和“泥金扇面”重现今日。

    ▲ 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称赞苏州人制造器物最为精妙:“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
    ”这种精益求精的传统,在王健身上也能略窥一斑。

    与折扇相识是1981年,当时正值十七八岁年龄的王健,赶上苏州的工艺单位与企业集中招聘。
    他无意经过苏州扇厂门口,正巧一位老师傅招呼王健进门看看,这一进门,王健就做了三十年的折扇。

    1993年,王健调到桃花坞扇庄,2000年,王健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前后20年的学徒生涯,经历了扇业的大起大落,很多人陆续放弃,王健对制扇始终坚定不移。

    ▲ 在苏州扇厂的十二年时间中,王健不断学习制扇中的各种工序:打磨、竹刻……

    ▲ 王健自己打造的制扇工具,用起来最顺手。

    折扇的前世今生

    “师古而不泥古”是王健制扇的原则,仅仅是“师古”一词,就让王健翻阅了大量古扇的史料,不知不觉也将折扇史上溯至汉代,借着史料,王健复原了诸多未能得以延续的古扇。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是现今能见到有关折扇的最早图像,由敦煌地区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麾下官员樊继寿于公元981年施舍,图中主尊观音的右手拿着一把红绿条纹相间的折叠扇。
    图/源自网络

    折扇起源一丨宋时由日本、高丽传入

    据《宋史·日本传》记载:"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北宋时,一位日本僧人向宋室进贡了一个扇盒,其中装有二十把桧扇和两把蝙蝠扇。

    ▲ 来自日本的桧扇由薄木片叠合串连而成,配有束带,启合时酷似折扇,被人认为是折扇的前身。
    图/源自网络

    同时期的大诗人苏东坡,也说自己见过来自高丽的白松折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
    ”虽然在形制大小上与当时街市上出售的没什么区别,但是却精美得多。

    折扇起源二丨魏晋时期就有折扇

    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撰写《资治通鉴音注》时提到过早期《南齐书·刘祥传》中有关于腰扇的记载:“司徒褚渊回入朝,以腰扇障日”。
    他认为南齐时期士大夫上朝途中用来遮阳的“腰扇”,就是他在宋元之际见到的“折叠扇”。

    ▲ 王健认为腰扇不同于折扇,并根据古籍《南齐书》中对腰扇的描述复原了一把腰扇。
    腰扇的扇面可以卷曲,将扇面围绕扇轴卷起后,方便直接插在腰间。

    而清代文学家姚范在《援鹑堂笔记》中记载:“(腰扇)亦是团扇,屈之可卷舒,与今日聚头异。
    ”王健也认为汉代合欢扇的形制与折扇相像,便根据史料和自己的理解复原了现今人未见过的“合欢扇”。

    ▲ 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出行的西汉大才女班婕妤就曾经作诗《怨歌行》借用合欢扇比喻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祈愿:“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为贴合汉代审美风尚,王健根据记载复原的合欢扇收合后亦能插入腰间。

    “失而复得”的“水磨玉竹”扇

    明代盛行的“水磨玉竹”折扇以扇骨润泽如玉似水而盛名,也让无数文人雅士日思夜想。
    可惜这门手艺中途失传,让这方温润难以释手的质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 扇面、扇骨、扇刻是构成折扇的三大基础。
    而一把折扇是否经得起时光的磨练,很大程度便取决于扇骨的品质。

    王健却悄无声息地复活了“水磨玉竹”折扇。

    “‘水磨玉竹’的苏扇与‘水磨腔’的昆曲虽属不同门类,气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苏州人文化性格的艺术延伸。

    ——王健《如是清凉》

    制作“水磨玉竹”折扇,第一步便是为扇骨寻找适宜的材料,也就是为折扇匹配最好的基因。

    ▲ 王健只用生长在江苏宜兴的毛竹,采竹时间只能在冬季,此时毛竹最坚韧。
    采竹时,王健多青睐四到六岁竹龄的毛竹,超过六岁容易生长“黑筋”,不美观。

    ▲ 毛竹浑身是宝,杆身宜供建筑,枝梢宜做扫帚,杆箨宜造纸,鲜笋宜入口。
    图/源自网络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就记载毛竹、棕竹是制作折扇的上等材料:“凡紫檀、象牙、乌楮,俱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唯骨为时所尚。

    看来,唯有这南方毛竹,方能将折扇这“怀袖雅物”的风雅生发得恰到好处。

    被王健相中带回的竹料,当天就要按照古法蒸煮以保存应有的色泽,否则毛竹一旦过夜,就会变色发灰。

    蒸煮过后,需要将毛竹处理成制作扇边和扇心的“粗胚”,是极为精细的工序,稍有不慎,就容易在熟成期间开裂报废。

    ▲ 折扇中两端最为厚实的竹片叫做扇边,其余的叫做扇心,“粗胚”与成品的大小仅仅是几毫米之差。

    “粗胚”制作好后,就要对竹料进行杀青——“晒太阳”。
    杀青能让竹料迅速祛除水分,同时起到防虫蛀的作用。

    ▲ 要使毛竹的青色消退,挂上均匀的竹子黄,就要寻找适宜的光线,阳光太强,竹片开裂,太稀薄,则达不到效果,一天中只有早晚两个时间段最适宜。

    ▲ 为了能受到阳光均匀的照射,要将细薄扇心穿成“帘”。
    穿“帘”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力道都均衡以免折损,还要控制好间隙,避免因为受光不匀而碎裂。

    紧接着,毛竹就要迎来时间的考验——静置,这一步至少要八年时间。
    更为绝妙的竹料会被陈放高达四十年乃至更长,期间防虫防霉的种种工序缺一不可。

    ▲ 江南地区每年都会如期降临梅雨季节,毛竹很容易就受潮挂上霉斑,之前的投入就前功尽弃。
    最终,变化莫测的环境和气候将遴选出30-40%的佼佼者。
    图/源自网络

    毛竹内的水分只有在静置中挥发达到理想的密度,才能肩负传承百年的使命。

    磨,不仅耗时耗力,更考验手艺人功夫是否到家。

    王健坚持用“沙叶”和“木贼草”打磨竹片,它们与竹片的纹脉相通相容,能使竹片“从内而外”透露出水润质感。

    ▲ 从药店刚买回的木贼草十分干硬,需要先淋水软化,晾干之后才能肩负打磨竹片的使命。
    图/源自网络

    ▲ 打磨竹片的沙叶,是源自王健培育改良之后的榆树品种,也是王健的“独家秘方”。

    只有恰到好处的打磨方能彰显竹片最美妙的纹样,才能显现出传说中如同婴儿肌肤的细腻。

    ▲ 木贼草打磨到了火候,就需要换上沙叶继续打磨。
    沙叶打磨竹片要找巧劲,更讲究方向次序,次数不够,则火候未到,力度稍过,竹片破损前功尽弃。

    殊不知,一叶竹片就要经过上千次的打磨,一把折扇的扇骨打磨最少也要两三天的时间。

    装合扇骨是最让人激动的时刻。
    王健认为:“部件之间的串和,不用金属钉,而用牛角钉,它密实柔润,不会磨损扇骨,俗称‘雀眼’。

    ▲ 王健装合扇骨使用的牛角钉,是用水牛角磨制而成。

    牛角钉的坚固耐磨和韧性,决定着折扇的寿命,能很好地避免竹骨在长时间开合中造成的磨损,比起明代时期盛行的“金钉”、“银钉”更胜一筹。

    ▲ 烫制扇钉。

    巧手复原“泥金扇面”和“老矾扇面”

    复原了“水磨玉竹”扇骨,王健又复原了明代之后逐渐失传的“泥金扇面”和“老矾扇面”。

    明清时期,苏州的书画收藏风气盛行,一时间聚集了众多文人雅士,赞助家、藏家也络绎不绝。
    区别于卷轴画重在“赏”,折扇集实用和赏玩于一体,除了要有上好的扇骨,对扇面也同样有讲究。

    ▲ 苏州坐落在长江三角洲的水网之上,自古便集所有宠爱于一身,肥沃土壤、密集水道、便利交通、繁荣贸易……富甲天下的苏州,散发一抹为人痴狂的“风雅”韵味。
    供图/同里古保委

    上好的扇面,不仅要经得住多次开合,同时也要是笔墨字画的好搭档。

    晚明时期的“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和仇英就对“泥金扇面”和“老矾扇面”情有独钟,近现代苏州大家吴湖帆更是“非老矾扇面不用”。

    ▲ 吴湖帆作于1943年的扇面作品《翠玉临风图?行书题画诗》,在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中以21.85万的价格成交。
    图/源自网络

    泥金扇面

    泥金扇面光泽细腻、纹理淡雅,在光线变化下尤显通透灵动,是书画者描绘一年四时风雪雨霁的绝美搭档,有人作诗称赞:“夜月泥金扇,春风暖玉屏,赏四时雨雪阴晴。

    ▲ 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扇面作品《临流独坐图》。
    图/源自网络

    明朝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描述了苏州文人奢爱在吴扇上题诗作画的风靡景象,朝野间也掀起一阵狂热的折扇风潮,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下至文人士大夫、平民百姓,无一例外。
    就连宫内库房每年发放给妃嫔宫女的上千把扇子,也要是品质上乘、最适宜书画的泥金吴扇。

    “上自宫禁,下至士庶,惟吴、蜀二种扇最盛行。
    ……吴中泥金最宜书画,不胫而走四方,差与蜀扇埒矣。
    大内岁时每发千余,令中书官书诗以赐宫人者,皆吴扇也。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王健制作的《四季·四鹿》系列折扇。

    明代之后,随着朝权更迭,风靡一时的泥金扇面遭遇失传。
    所幸王健用了十六年时间和心血,延续了泥金扇面的生命。

    王健复原的“泥金扇面”,能很好地融金于纸,光泽清雅彰显富贵,更不影响纸张吸水性。

    ▲ 王健制作的明式乌骨泥金折扇。
    他认为,在制作明扇和复原明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明代的社会面貌和审美风尚,也要对明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拿捏到位。

    ▲ 制作泥金扇面中装点金箔的工序。

    老矾扇面

    制作“老矾扇面”的配方复杂、工序繁琐,其中“老矾”一物,就是指用矾一类的矿物质调制成配料,分多次刷在宣纸正反面上,上矾之后的扇面会变得平整坚韧,并且不易断裂、经久不衰,尤其适宜文人写字作画,连明代大文人文震亨都在《长物志·器具》中记上一笔:“姑苏最重书画扇……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

    ▲ 上矾之前,要先在裁剪好的扇面上“裱糊”。

    ▲ “裱糊”之后便是“挺干”的工序。

    ▲ “上矾”过程十分考验手艺人的功夫,一不小心就容易断纸或者渗墨。
    用作扇面的宣纸也必须是好纸,品质上乘才能禁得住四到五层上矾的考验。

    ▲ “上矾”后的扇面,进行“折面”工序。

    ▲ “折面”后,对扇面进行捆扎定型。

    合格的扇面,扇骨可以轻松自如穿入取出,丝毫不损坏扇面。
    扇面做成后,还要藏上个八年,待时间磨去纸张里的躁气,扇面才能平定祥和地与墨色相辅相成、合而为一,达成文人扇由内而外的“神品”。

    唐伯虎在晚年曾写诗作《贫士吟》以感叹自己一生穷困潦倒,

    同时也落寞寡欢、深觉知音难寻:

    十朝风雨若昏迷,

    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

    无人来买扇头诗。

    这位江南才子岂能知晓,

    昔日他那无人问津的扇面,

    在500年后,

    竟以数百万的高价被人视若珍宝

    ……

    -END-

    在你的记忆中

    家乡里有哪些

    让人印象深刻的手工艺呢?

    文丨皮卡婷

    图编丨Geethan

    未标注图片来自于王健老师、袁鹄老师

    参考文献

    王健 《如是清凉》

    郭德纲 《纸扇长衫笑天涯》

    徐来 《至尊怀袖有雅物——皇帝的扇子》

    杨祥民 《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

    赵羽《怀袖雅物 苏州折扇六百年》

    魏洁、顾平、伏涛《“文质彬彬”:明清苏式折扇造物思想与审美文化研究》

    风 物 精 选

    文化地理

    南阳|山东|义乌|贵安|建水|安康|南昌|湛江

    物产美食

    糯米饭|春笋|湖南米粉|蕨菜|青团|菌子|红膏呛蟹

    匠人手艺

    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点击下方图片,领取更多精彩

    三、南昌哪里有卖黎蒿的 就是黎蒿炒腊肉的黎蒿 菜市场有吗 多少钱一斤 高人帮助

    答:就菜场有,今年的价都不知道,感觉比去年少好多,去年是4元,今年可能会贵一点

    四、蒿上海有卖黎蒿的

    答:在上海买不到野生的藜蒿,都是人工栽培的,而且上海不叫“藜蒿”,唤作“芦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治愈出院1例(鹰潭市1例,在贵溪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2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治愈出院1例(鹰潭市1例,在贵溪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430例,累计出院病例1425例...
    2022年8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8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2022年8月1日0-24时, 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新增治愈出院2例,均在南昌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97例,累计出院病例1395例。截至...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新增治愈出院1例,在南昌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3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