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哪里有易家祠(宜春易家坊)

2022年5月3日09:01:26江西资讯33275字阅读110分55秒

宜春哪里有易家祠,宜春易家坊

内容导航:

  • PDL1表达对PD1抗体使用到底有多重要
  • PD1是靶向药吗
  • 笔是怎样演变的
  • mk3475就是keytruda吗
  • 一、PDL1表达对PD1抗体使用到底有多重要

    使用PD-1之前。
    一定做PD-L1抗原检测因为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话,注射后的有效率要高很多。
    .这 个 药 是 免 疫 抑 制 剂 。
    杭 州 五 舟 就 可 以 买 到 ,有 正 规 医 院开 具 的 正 规 处 方, 还 有 专 业 的 医 疗人 员 送 货 上 门 进 行 用 药 指
    导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
    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单复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
    旧注:公有《戏作花卿歌》,此花卿即惊定也。
    【朱注】唐曲《水调歌》后六叠入破第二,即此诗,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锦城丝管日纷纷①,半入江风半入云②。
    此曲只应天上有③,人间能得几回闻④?(江风,言音之清。
    入云,言声之高。
    天上,形容歌舞之妙。
    《杜臆》: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赠歌妓相同,因以花卿为歌妓。
    窃谓此诗非歌妓所能当,其为花惊定无疑。
    其人恃功骄恣,故语含讥刺。
    能得几回闻,言其必不能久也。
    )。
    ①汉灵帝歌:“清丝流管歌玉凫。
    ”曹植诗:“齐讴楚舞纷纷。
    ”②梁元帝诗:“江风当夏清。
    ”曹植《七启》:“长裾随风、悲歌入云。
    ”③古诗:“谁能为此曲。
    ”《宣室志》:玄宗梦仙子十辈御云而下,列于庭,各执乐器而奏之,其度曲清越,殆非人世也。
    及乐阕,有一仙子前曰:“此神仙紫云之曲也。
    ”乐府《陇西行》:“天上何所有。
    ”④《列子》:“耳目所观听,皆非人间之有。
    ”焦竑曰:花卿恃功骄恣,杜公讥之,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戒之旨。
    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杨慎曰:花卿在蜀,颇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讽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当时锦城妓女,独以此诗入歌,亦有见哉。
    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
    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
    李白《苏台览古》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亦首句点题也。
    有在次句点题者,如杜常《华清宫》云:“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是也。
    有在三句点题者,如储光羲《寄孙山人》云:“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
    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
    ”是也。
    有在四句点题者,如韩愈《楚昭王庙》云:”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是也。
    有一句二句点题者,如李白《秋下荆门》云:“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是也。
    有一句三句点题者,如李白《与史钦听黄鹤楼吹笛》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是也。
    有一句四句点题者,如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是也。
    有二句三句点题者,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云:“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是也。
    有二句四句点题者,如孟浩然《济江问舟子》云:“潮落江平未有风,轻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是也。
    有三句四句点题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会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也。
    又有两扇立格,对起分承者,如少陵《存殁口号》云:“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事,白杨今日几人悲。
    ”是也。
    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
    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
    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
    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
    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
    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
    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
    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
    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
    “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
    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
    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
    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
    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
    “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
    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
    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
    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分为两层。
    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
    “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
    “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
    “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
    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
    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
    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
    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
    “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
    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
    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
    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
    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
    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
    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
    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鹤注】此至德二载春日,公陷贼中作。
    长安朱雀街东,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
    此地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园。
    开元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笑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
    江侧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依映可爱。
    黄生曰: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
    少陵野老吞声哭①,春日潜行曲江曲②。
    江头宫殿锁千门③,细柳新蒲为谁绿④。
    (此见曲江萧条而作也。
    首段有故宫离黍之感。
    曰吞声、曰潜行,恐贼知也。
    曰锁门、曰谁绿,无人迹矣。
    )①【钱笺】程大昌《雍录》:少陵原,在长安县西南四十里。
    宣帝陵在杜陵县,许后葬杜陵南园。
    师古曰:即今所谓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
    【朱注】他书俱作少陵,杜甫家在焉,故自称杜陵老,亦曰少陵也。
    《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②《韩非子》:张孟谈曰:“臣试潜行而出。
    ”③隋炀帝诗:“三月三日向江头。
    ”《后汉·顺帝纪》:修饰宫殿。
    王筠诗:“千门皆闭夜何央。
    ”④枚乘赋:“吁嗟细柳。
    ”谢灵运诗:“新蒲含紫茸。
    ”忆昔霓旌下南苑①,苑中万物生颜色②。
    昭阳殿里第一人③,同辇随君侍君侧④。
    辇前才人带弓箭⑤,白马嚼啮黄金勒⑥。
    翻身向天仰射云⑦,一笑正坠双飞翼⑧。
    (此忆贵妃游苑事,极言盛时之乐。
    苑中生色,佳丽多也。
    昭阳第一,宠特专也。
    同辇侍君,受之笃也。
    射禽供笑,宫人献媚也。
    )①《高唐赋》:“蜺为旌,翠为盖。
    ”《两都赋》:“虹旃霓旌。
    ”《雍录》:曲江在都城东南,其南即芙蓉苑,故名南苑。
    ②宋之问诗:“苑中落花扫还合。
    ”古乐府:“万物生光辉。
    ”陆机诗:“灼灼美颜色。
    ”③《汉书》:飞燕立为皇后,宠少衰。
    女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殿。
    唐注:李白诗:“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亦指杨妃也。
    ④《汉书》:成帝游于后庭,欲与班婕好同辇。
    《庄子》:“謦欬吾君之侧。
    ”一句中曰同,曰随,曰侍,似乎重复。
    杨慎曰:古人文辞有不厌郑重者。
    《诗》云:“昭明有融,高朗令终。
    ”《易》曰:“明辨晰也。
    ”《左传》曰:“远哉遥遥。
    ”宋玉赋:“旦为朝云。
    ”古乐府:“暮不夜归。
    ”邯郸淳碑:“丘墓起坟。
    ”《后汉书》:“食不充粮。
    ”在今人则以为复矣。
    ⑤《旧唐书·百官志》:内官,才人七人,正四品。
    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
    ”《搜神记》:李楚宾带弓箭游猎。
    ⑥何逊诗:“柘弹隋珠丸,白马黄金勒。
    ”《明皇杂录》:上幸华清宫,贵妃姊妹各购名马,以黄金为衔勒,阮籍《亢父赋》:“被害嚼啮。
    ”⑦曹植诗:“翻身上京。
    ”《谢氏诗源》:更赢善射,能仰射入云中,以一囊系箭头而射,名曰锁云。
    《杜臆》:上云仰射,则一箭不待言矣。
    ⑧一笑,指贵妃。
    下文明眸皓齿,就笑容言。
    宋玉《好色赋》:“嫣然一笑。
    ”潘岳《射雉赋》:“昔贾氏之如皋,始解颜于一箭。
    ”《隋书》:长孙晟射雕,一发双贯。
    潘尼诗:“举戈落双飞。
    ”张九龄诗:“欲寄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①?血污游魂归不得②。
    清渭东流剑阁深③,去住彼此无消息④。
    人生有情泪沾臆⑤,江草江花岂终极⑥。
    黄昏胡骑尘满城⑦,欲往城南望城北⑧。
    (此慨马嵬西狩事,深致乱后之悲。
    妃子游魂,明皇幸剑,死别生离极矣。
    江草江花,触目增愁,城南城北,心乱目迷也。
    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②吴均诗:“血污秦王衣。
    ”《易》:“游魂为变。
    ”《唐·后妃传》:安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
    及西幸,过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
    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
    ”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唐国史补》:玄宗幸蜀,至马嵬驿,缢贵妃于佛堂梨树之前。
    《太真外传》:妃死,瘗于西郭之外一里许道北坎下,时年三十八岁。
    【钱笺】帝由便桥渡渭,自咸阳望马嵬而西,由武功入大散关、河也、剑阁,以达成都。
    ③《西证赋》:北有清渭浊径,《山海经注》:渭水出陇西首阳县乌鼠同穴山。
    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
    ”注:“剑阁,谷名,自蜀通汉中道。
    ”④蔡琰《笳曲》:“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虞羲诗:“君去无消息。
    ”⑤陶潜诗:“人生似幻化。
    ”谢朓诗:“有情知望乡。
    ”乐府:“拾得杨花泪沾臆。
    ”⑥江头花草岂终极乎,盖望长安之兴复也。
    梁简文帝诗,“江花玉面而两相似。
    ”曹植诗:”天地无终极。
    ”⑦《淮南子》:“薄于虞泉,是谓黄昏。
    ”《前汉·周勃传》:“击胡骑平城下。
    ”⑧原注:“甫家居城南。
    ”【朱注】陆游《笔记》:“欲往城南忘城北”,言迷惑避死,不能记其南北也。
    荆公集句两篇,皆作望城北,盖传本偶异耳。
    北人谓向为望,欲往城南乃向北,亦不能记南北之意。
    曹植《吁嗟篇》:“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古乐府:“战城南,死郭北。
    ”王嗣奭曰:曲江头,乃帝与贵妃平日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公追溯乱根,自贵妃始,故此诗直述其宠幸宴游,而终之以血污游魂,深刺之以为后鉴也。
    “清渭东流剑阁深”,唐注谓托讽玄、肃二宗。
    朱注辟之云:肃宗由彭原至灵武,与渭水无涉。
    朱又云:渭水,杜公陷贼所见。
    剑阁,玄宗适蜀所经。
    去住彼此,言身在长安,不知蜀道消息也。
    今按:此说亦非,上文方言马嵬赐死事,不应下句突接长安。
    考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盖杨妃藁葬渭滨,上皇巡行剑阁,是去住西东,两无消息也。
    唯单复注,合于此旨。
    苏辙曰:杜陷贼诗,有《哀江头》诗,予爱其词气,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祷人之遗法。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所以望老扯之藩垣而不及也。
    潘氏《杜诗博议》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足矣。
    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
    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
    按黄门此论,上言诗法繁简不同耳,但《长恨歌》本因《长恨传》而作,公安得预知其事而为之兴哀。
    《北征》诗“不闻殷夏衰,中自诛褒妲”,公方以贵妃之死,卜国家中兴,岂应于此诗为天长地久之恨乎?《迂叟诗话》:唐曲江,开元天宝间旁有殿宇,安史乱后,其地尽废。
    文宗览杜甫诗云:“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因建紫云楼、落霞亭,岁时赐宴,又诏百司于两岸建亭馆焉。
    黄生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
    天宝之乱,实杨氏之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又曰: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于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
    《长恨歌》今古脍炙,而《衷江头》无称焉,雅音之不谐俗耳如此。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
    ……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
    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
    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
    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
    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
    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
    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
    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
    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
    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
    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
    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
    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
    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
    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
    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
    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
    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
    “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
    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
    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
    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
    “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
    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
    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
    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
    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二、PD1是靶向药吗

    PD-1属于靶向药,但是也不完全一样。
    靶向药物都有明确的靶点,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对应的基因检测,也就是通过抑制靶点的基因突变来控制肿瘤;而PD-1则不需要基因检测,它是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发挥作用,属于免疫治疗方式。
    来自新加坡(泰和国际)希望对你的问题有帮助。
    属于靶向范畴,更精准的定位是免疫调节抑制剂。
    主要针对免疫调节,唤醒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进而杀死肿瘤细胞,同时重新建立免疫机制。
    〝印〞〝 镀〞〝缘〞〝 苼〞〝 摚〞〝十〞〝?〞〝看〞〝这〞〝个〞〝就〞〝是〞 iПdiaП-buy----------------------------
    γ-------------
    γ----------------%γ%*¥@iPhone5s支持每秒10张的全尺寸连拍,每秒钟要处理8000万像素的信息,100张就是8亿像素。
    最高支持999张连拍,并且一边连拍一边自动调节测光。
    苹果的图像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图像处理器)是集成在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
    )里面的几乎是完全定制的,外界根本查不到它的资料。
    是的。
    10%以上的可能性会导致淋巴球减少症、白血球减少症、腹泻、疲劳、白斑、瘙痒症、皮肤色素减少。
    临床检查易发现血中CK、血中LDH、crp增加,噬酸细胞增加。
    .是 的 ,这 个 药 是 免 疫 抑 制 剂 。
    杭 州 五 舟 就 可 以 买 到 ,有 正 规 医 院开 具 的 正 规 处 方, 还 有 专 业 的 医 疗人 员 送 货 上 门 进 行 用 药 指
    导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
    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单复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
    旧注:公有《戏作花卿歌》,此花卿即惊定也。
    【朱注】唐曲《水调歌》后六叠入破第二,即此诗,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锦城丝管日纷纷①,半入江风半入云②。
    此曲只应天上有③,人间能得几回闻④?(江风,言音之清。
    入云,言声之高。
    天上,形容歌舞之妙。
    《杜臆》: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赠歌妓相同,因以花卿为歌妓。
    窃谓此诗非歌妓所能当,其为花惊定无疑。
    其人恃功骄恣,故语含讥刺。
    能得几回闻,言其必不能久也。
    )。
    ①汉灵帝歌:“清丝流管歌玉凫。
    ”曹植诗:“齐讴楚舞纷纷。
    ”②梁元帝诗:“江风当夏清。
    ”曹植《七启》:“长裾随风、悲歌入云。
    ”③古诗:“谁能为此曲。
    ”《宣室志》:玄宗梦仙子十辈御云而下,列于庭,各执乐器而奏之,其度曲清越,殆非人世也。
    及乐阕,有一仙子前曰:“此神仙紫云之曲也。
    ”乐府《陇西行》:“天上何所有。
    ”④《列子》:“耳目所观听,皆非人间之有。
    ”焦竑曰:花卿恃功骄恣,杜公讥之,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戒之旨。
    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杨慎曰:花卿在蜀,颇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讽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当时锦城妓女,独以此诗入歌,亦有见哉。
    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
    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
    李白《苏台览古》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亦首句点题也。
    有在次句点题者,如杜常《华清宫》云:“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是也。
    有在三句点题者,如储光羲《寄孙山人》云:“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
    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
    ”是也。
    有在四句点题者,如韩愈《楚昭王庙》云:”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是也。
    有一句二句点题者,如李白《秋下荆门》云:“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是也。
    有一句三句点题者,如李白《与史钦听黄鹤楼吹笛》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是也。
    有一句四句点题者,如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是也。
    有二句三句点题者,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云:“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是也。
    有二句四句点题者,如孟浩然《济江问舟子》云:“潮落江平未有风,轻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是也。
    有三句四句点题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会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也。
    又有两扇立格,对起分承者,如少陵《存殁口号》云:“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事,白杨今日几人悲。
    ”是也。
    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
    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
    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
    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
    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
    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
    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
    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
    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
    “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
    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
    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
    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
    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
    “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
    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
    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
    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分为两层。
    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
    “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
    “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
    “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
    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
    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
    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
    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
    “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
    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
    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
    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
    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
    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
    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
    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鹤注】此至德二载春日,公陷贼中作。
    长安朱雀街东,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
    此地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园。
    开元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笑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
    江侧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依映可爱。
    黄生曰: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
    少陵野老吞声哭①,春日潜行曲江曲②。
    江头宫殿锁千门③,细柳新蒲为谁绿④。
    (此见曲江萧条而作也。
    首段有故宫离黍之感。
    曰吞声、曰潜行,恐贼知也。
    曰锁门、曰谁绿,无人迹矣。
    )①【钱笺】程大昌《雍录》:少陵原,在长安县西南四十里。
    宣帝陵在杜陵县,许后葬杜陵南园。
    师古曰:即今所谓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
    【朱注】他书俱作少陵,杜甫家在焉,故自称杜陵老,亦曰少陵也。
    《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②《韩非子》:张孟谈曰:“臣试潜行而出。
    ”③隋炀帝诗:“三月三日向江头。
    ”《后汉·顺帝纪》:修饰宫殿。
    王筠诗:“千门皆闭夜何央。
    ”④枚乘赋:“吁嗟细柳。
    ”谢灵运诗:“新蒲含紫茸。
    ”忆昔霓旌下南苑①,苑中万物生颜色②。
    昭阳殿里第一人③,同辇随君侍君侧④。
    辇前才人带弓箭⑤,白马嚼啮黄金勒⑥。
    翻身向天仰射云⑦,一笑正坠双飞翼⑧。
    (此忆贵妃游苑事,极言盛时之乐。
    苑中生色,佳丽多也。
    昭阳第一,宠特专也。
    同辇侍君,受之笃也。
    射禽供笑,宫人献媚也。
    )①《高唐赋》:“蜺为旌,翠为盖。
    ”《两都赋》:“虹旃霓旌。
    ”《雍录》:曲江在都城东南,其南即芙蓉苑,故名南苑。
    ②宋之问诗:“苑中落花扫还合。
    ”古乐府:“万物生光辉。
    ”陆机诗:“灼灼美颜色。
    ”③《汉书》:飞燕立为皇后,宠少衰。
    女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殿。
    唐注:李白诗:“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亦指杨妃也。
    ④《汉书》:成帝游于后庭,欲与班婕好同辇。
    《庄子》:“謦欬吾君之侧。
    ”一句中曰同,曰随,曰侍,似乎重复。
    杨慎曰:古人文辞有不厌郑重者。
    《诗》云:“昭明有融,高朗令终。
    ”《易》曰:“明辨晰也。
    ”《左传》曰:“远哉遥遥。
    ”宋玉赋:“旦为朝云。
    ”古乐府:“暮不夜归。
    ”邯郸淳碑:“丘墓起坟。
    ”《后汉书》:“食不充粮。
    ”在今人则以为复矣。
    ⑤《旧唐书·百官志》:内官,才人七人,正四品。
    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
    ”《搜神记》:李楚宾带弓箭游猎。
    ⑥何逊诗:“柘弹隋珠丸,白马黄金勒。
    ”《明皇杂录》:上幸华清宫,贵妃姊妹各购名马,以黄金为衔勒,阮籍《亢父赋》:“被害嚼啮。
    ”⑦曹植诗:“翻身上京。
    ”《谢氏诗源》:更赢善射,能仰射入云中,以一囊系箭头而射,名曰锁云。
    《杜臆》:上云仰射,则一箭不待言矣。
    ⑧一笑,指贵妃。
    下文明眸皓齿,就笑容言。
    宋玉《好色赋》:“嫣然一笑。
    ”潘岳《射雉赋》:“昔贾氏之如皋,始解颜于一箭。
    ”《隋书》:长孙晟射雕,一发双贯。
    潘尼诗:“举戈落双飞。
    ”张九龄诗:“欲寄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①?血污游魂归不得②。
    清渭东流剑阁深③,去住彼此无消息④。
    人生有情泪沾臆⑤,江草江花岂终极⑥。
    黄昏胡骑尘满城⑦,欲往城南望城北⑧。
    (此慨马嵬西狩事,深致乱后之悲。
    妃子游魂,明皇幸剑,死别生离极矣。
    江草江花,触目增愁,城南城北,心乱目迷也。
    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②吴均诗:“血污秦王衣。
    ”《易》:“游魂为变。
    ”《唐·后妃传》:安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
    及西幸,过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
    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
    ”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唐国史补》:玄宗幸蜀,至马嵬驿,缢贵妃于佛堂梨树之前。
    《太真外传》:妃死,瘗于西郭之外一里许道北坎下,时年三十八岁。
    【钱笺】帝由便桥渡渭,自咸阳望马嵬而西,由武功入大散关、河也、剑阁,以达成都。
    ③《西证赋》:北有清渭浊径,《山海经注》:渭水出陇西首阳县乌鼠同穴山。
    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
    ”注:“剑阁,谷名,自蜀通汉中道。
    ”④蔡琰《笳曲》:“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虞羲诗:“君去无消息。
    ”⑤陶潜诗:“人生似幻化。
    ”谢朓诗:“有情知望乡。
    ”乐府:“拾得杨花泪沾臆。
    ”⑥江头花草岂终极乎,盖望长安之兴复也。
    梁简文帝诗,“江花玉面而两相似。
    ”曹植诗:”天地无终极。
    ”⑦《淮南子》:“薄于虞泉,是谓黄昏。
    ”《前汉·周勃传》:“击胡骑平城下。
    ”⑧原注:“甫家居城南。
    ”【朱注】陆游《笔记》:“欲往城南忘城北”,言迷惑避死,不能记其南北也。
    荆公集句两篇,皆作望城北,盖传本偶异耳。
    北人谓向为望,欲往城南乃向北,亦不能记南北之意。
    曹植《吁嗟篇》:“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古乐府:“战城南,死郭北。
    ”王嗣奭曰:曲江头,乃帝与贵妃平日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公追溯乱根,自贵妃始,故此诗直述其宠幸宴游,而终之以血污游魂,深刺之以为后鉴也。
    “清渭东流剑阁深”,唐注谓托讽玄、肃二宗。
    朱注辟之云:肃宗由彭原至灵武,与渭水无涉。
    朱又云:渭水,杜公陷贼所见。
    剑阁,玄宗适蜀所经。
    去住彼此,言身在长安,不知蜀道消息也。
    今按:此说亦非,上文方言马嵬赐死事,不应下句突接长安。
    考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盖杨妃藁葬渭滨,上皇巡行剑阁,是去住西东,两无消息也。
    唯单复注,合于此旨。
    苏辙曰:杜陷贼诗,有《哀江头》诗,予爱其词气,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祷人之遗法。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所以望老扯之藩垣而不及也。
    潘氏《杜诗博议》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足矣。
    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
    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
    按黄门此论,上言诗法繁简不同耳,但《长恨歌》本因《长恨传》而作,公安得预知其事而为之兴哀。
    《北征》诗“不闻殷夏衰,中自诛褒妲”,公方以贵妃之死,卜国家中兴,岂应于此诗为天长地久之恨乎?《迂叟诗话》:唐曲江,开元天宝间旁有殿宇,安史乱后,其地尽废。
    文宗览杜甫诗云:“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因建紫云楼、落霞亭,岁时赐宴,又诏百司于两岸建亭馆焉。
    黄生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
    天宝之乱,实杨氏之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又曰: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于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
    《长恨歌》今古脍炙,而《衷江头》无称焉,雅音之不谐俗耳如此。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
    ……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
    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
    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
    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
    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
    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
    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
    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
    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
    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
    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
    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
    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
    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
    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
    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
    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
    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
    “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
    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
    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
    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
    “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
    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
    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
    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
    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三、笔是怎样演变的

    笔的历史 铅笔的历史 铅笔的祖先诞生在英国,但英语“铅笔”一词“pencil”却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
    1564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过去的树根所在处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
    后来,一个纯美国血统的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大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
    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圆柱体的半径。
    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筆的演變史 ]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
    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
    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爲筆柱,羊毛爲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
    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
    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爲飾。
    據《西京雜記》載:天子所用筆,管則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寶爲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
    清代乾隆年間的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也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
    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爲華麗矣。
    ”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爲藝術品了。
    秦漢之際人們有將毛筆簪戴在頭上,以作裝飾之用的習慣,因之筆桿較長,有20釐米左右,筆桿上還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筆尾削尖,並髹之以漆,稱之“簪白筆”。
    “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故名。
    漢代有“簪白筆”制度。
    漢代官員爲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筆。
    魏晉簪筆之風不再時行,筆桿逐漸變短。
    三國時有魏國人韋誕,字仲將,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辭章,並以制筆和墨聞名當時,他所制之筆,人稱韋誕筆,著有《筆經》一卷留世。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韋誕的制筆方法:“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平,將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扁卷令極圓,訖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爲筆柱,複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齊,亦使平均,育頡管中甯隨毛長者使深,寧小不大,筆之大要也。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韋誕的制筆方法,同時也反映出魏晉時制筆的過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筆,筆頭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筆風行天下,其中制筆名家有: 1、黃暉。
    相傳他得到蒙恬的制筆方法,所制的筆稱“雞距筆”,雞距即雄雞蹠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因鋒短,犀利如雞距,故名。
    2、宣州陳氏。
    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制筆名家,名字不詳,相傳陳氏之筆特別爲當時書法家喜愛。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親手寫過《求筆貼》向陳氏之祖求筆;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曾向陳氏求筆。
    宋邵博《聞見後錄》中載:“宣州陳氏家傳右軍《求筆貼》,後世益以作筆名家。
    柳公權求筆,但遺以二支,曰公權能書當繼來索,不必卻之。
    果卻之,遂多易常筆。
    曰前者右軍筆,公權固不能用也。
    ”3、諸葛氏。
    其制筆以一種或二種獸毛參差散立組合而成,經久耐用,與當時宣州陳氏同享盛譽。
    鄭文寶《江表志》中載:“宜春王從謙喜書禮,學二王楷法,用宣城諸葛筆,一枝酬十金,勁妙甲於當時,從謙號爲‘翹軒寶帚’。
    ”唐時諸葛氏筆已爲詩人書家所推崇。
    唐代的筆,以兔毫爲主,大多出自宣州。
    選料精審,質量高超,它們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並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
    現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中國之唐筆,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鑲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撥鏤碧色之管的。
    這說明唐代筆的豐富多彩,工料精致。
    由於唐筆的鋒短,過於剛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發展産生了一種鋒長精柔的筆。
    長鋒筆的出現對於毛筆來說無疑是一場革命,它帶來了唐宋時期縱橫灑脫的新的書風。
    宋代的制筆工藝,一改晉以前的舊風,逐漸趨向軟熟,虛鋒,散毫。
    當時的制筆名匠衆多,有:諸葛高,安徽宣城人。
    出身制筆世家。
    書法家蘇軾曾稱當時無心散卓筆,“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入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
    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及歙州呂道人,呂大淵,新安汪伯立,均爲其傳人。
    呂大淵,黟州(今安徽黃山市黟縣)人。
    在繼承宣筆製作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
    宋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黟州呂大淵悟韋仲將作筆法,爲餘作大小筆十餘枝,無不可人意。
    ”呂道人,歙州人。
    其制筆技藝 繼承宣筆製作之長又有創新,名揚一時。
    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歙州呂道人非爲貧而作筆,故能工。
    ”吳說,宋代筆工吳政之子,繼家法制筆,筆經久耐用。
    程奕。
    蘇東坡說錢塘筆工程氏制筆,有前人風格,使寫字輕巧,製作精妙。
    待其瑛,擅長紫毫“棗心筆”。
    所謂“棗心筆”爲筆毛中心有物,如棗中之核,故稱。
    張遇,以制丁香筆爲人所知。
    黃庭堅說:“張遇丁香筆,撚心極圓,束頡有力。
    ”丁香筆爲宋代毛筆的一種。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
    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謝 則以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 墨,羊頭嶺舊坑硯稱爲“新安四寶”,一併列爲進獻朝廷的貢品。
    到了元代,宣州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即浙江湖州,嘉興一帶所制筆)代替。
    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所造成的。
    再說湖州早就有制筆業,尤以善璉鎮爲最。
    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隋朝有名的書法家)遊善蓮鎮,住在鎮上蒙恬祠側的永欣寺,與當地制筆工匠經常切磋制筆技術。
    智永喜愛書法,他用敗的筆頭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曉園(今善璉鎮輪船碼頭處),名“退筆塚”。
    智永禪師圓寂後,筆工把他埋葬在“退筆塚”旁。
    入元以後,浙江吳興一帶先後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雕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禦用筆”,以致湖筆聲譽日隆。
    湖筆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黃鼠狼尾毛,經過浸、撥、並、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筆鋒堅韌,渾圓飽滿,修削整齊,具有“尖、齊、圓、健”的筆之“四德”。
    他們的代表人物是:馮應科,元初湖州著名筆工。
    所制湖筆被稱爲“馮筆”,與當時書法家趙孟 的字,錢舜舉的花鳥畫,一併譽爲“吳興三絕”。
    《湖州府志》中曾有“吳興馮筆妙無倫”的詞句給予讚揚。
    張進中,元代湖州筆工,以 毛作爲制筆原料,製成 筆,爲皇宮中所用。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中載:“都城耆老,善制筆。
    管用竹杆,毫用 ,精銳宜書。
    吳興趙子昂,淇中王仲謀,上党宋齊 皆與之善。
    尚方有所需,並非中筆不用,進中每月執筆入宮,必蒙賜灑食。
    ”周伯溫,元代筆工。
    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黃羊尾筆揚名當時。
    繼承了古代制法,深受世人讚美。
    陸文寶,元末明初制筆家。
    浙江吳興人,聲名出衆,制筆技藝傳至其子陸繼翁後,大有繼往開來之勢。
    明書法家曾 《贈筆工陸繼翁詩》稱:“吳興筆工陸文寶,制筆不與常人同。
    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舉世稱良工。
    ”陸文寶製作的筆還曾入貢爲禦用筆。
    同時吳興的筆工也大量地向外輻射,使湖筆在江蘇,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製作。
    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
    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作爲工具的毛筆製作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明清兩代精製華麗的毛筆,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禦用筆”和官府用筆。
    製作的精美表現在筆頭選毫極精,筆頭捆紮出竹筍式,香盤式,蘭花式,葫蘆式等多種形式。
    筆頭與副毫因毛色現出層層不同的色彩或鋒淡而副毫漸濃, 色變化頗爲美觀。
    當時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豬鬃等不同性質的毛,並創新了毫制筆,即利用各種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筆毫軟而圓健,強勁有力,達到剛柔適中,經久耐用,揮灑自如和尖,齊,圓,健的要求。
    根據書法,繪畫的需要,還創新出現了摣筆,鬥筆,聯筆,提筆等寫特大字的大型筆,以及蓄墨較多的長鋒筆等新品種。
    筆管的裝飾上也創制出了許多精巧的工藝,從質料到裝飾花紋都有創新。
    當時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烏木、雞翅木)、琺瑯管等多種質料(圖69)。
    裝飾題材豐富,雕鏤精致,色彩鮮豔,大體以吉祥圖案爲主,有雙龍戲珠,龍鳳,八仙,雲鳳,雲蝠,古錢,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筆工有:陸繼翁,明代筆工,陸文寶之子。
    施文用,明代筆工。
    浙江吳興人。
    精製筆翰,多作爲貢品,進獻皇宮內府,被達官貴人視爲案頭清玩,筆桿常標“筆匠施阿牛”記號,弘曆皇帝鄙棄其名,改爲“施文用”。
    此後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筆界有了盛譽。
    張文貴,明代筆工。
    杭州人。
    長於制畫筆,有“畫筆以杭之張文貴爲首稱”的贊評。
    周虎臣,清初著名筆工,江西臨川人。

    四、mk3475就是keytruda吗

    派姆单抗keytruda是PD-1抗体,不是mk使用要钉香港华特 药房医师嘱咐谢谢采纳不是的pd-1是keytruda.不是的,这 个 药 是 免 疫 抑
    制 剂 。
    杭 州 五 舟 就 可 以 买 到 ,有 正 规 医 院开 具 的 正 规 处 方, 还 有 专 业 的 医 疗人 员 送 货 上 门 进 行 用 药 指
    导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
    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单复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
    旧注:公有《戏作花卿歌》,此花卿即惊定也。
    【朱注】唐曲《水调歌》后六叠入破第二,即此诗,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锦城丝管日纷纷①,半入江风半入云②。
    此曲只应天上有③,人间能得几回闻④?(江风,言音之清。
    入云,言声之高。
    天上,形容歌舞之妙。
    《杜臆》: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赠歌妓相同,因以花卿为歌妓。
    窃谓此诗非歌妓所能当,其为花惊定无疑。
    其人恃功骄恣,故语含讥刺。
    能得几回闻,言其必不能久也。
    )。
    ①汉灵帝歌:“清丝流管歌玉凫。
    ”曹植诗:“齐讴楚舞纷纷。
    ”②梁元帝诗:“江风当夏清。
    ”曹植《七启》:“长裾随风、悲歌入云。
    ”③古诗:“谁能为此曲。
    ”《宣室志》:玄宗梦仙子十辈御云而下,列于庭,各执乐器而奏之,其度曲清越,殆非人世也。
    及乐阕,有一仙子前曰:“此神仙紫云之曲也。
    ”乐府《陇西行》:“天上何所有。
    ”④《列子》:“耳目所观听,皆非人间之有。
    ”焦竑曰:花卿恃功骄恣,杜公讥之,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戒之旨。
    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杨慎曰:花卿在蜀,颇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讽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当时锦城妓女,独以此诗入歌,亦有见哉。
    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
    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
    李白《苏台览古》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亦首句点题也。
    有在次句点题者,如杜常《华清宫》云:“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是也。
    有在三句点题者,如储光羲《寄孙山人》云:“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
    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
    ”是也。
    有在四句点题者,如韩愈《楚昭王庙》云:”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是也。
    有一句二句点题者,如李白《秋下荆门》云:“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是也。
    有一句三句点题者,如李白《与史钦听黄鹤楼吹笛》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是也。
    有一句四句点题者,如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是也。
    有二句三句点题者,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云:“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是也。
    有二句四句点题者,如孟浩然《济江问舟子》云:“潮落江平未有风,轻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是也。
    有三句四句点题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会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也。
    又有两扇立格,对起分承者,如少陵《存殁口号》云:“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事,白杨今日几人悲。
    ”是也。
    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
    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
    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
    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
    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
    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
    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
    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
    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
    “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
    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
    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
    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
    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
    “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
    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
    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
    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分为两层。
    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
    “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
    “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
    “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
    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
    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
    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
    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
    “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
    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
    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
    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
    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
    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
    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
    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鹤注】此至德二载春日,公陷贼中作。
    长安朱雀街东,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
    此地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园。
    开元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笑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
    江侧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依映可爱。
    黄生曰: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
    少陵野老吞声哭①,春日潜行曲江曲②。
    江头宫殿锁千门③,细柳新蒲为谁绿④。
    (此见曲江萧条而作也。
    首段有故宫离黍之感。
    曰吞声、曰潜行,恐贼知也。
    曰锁门、曰谁绿,无人迹矣。
    )①【钱笺】程大昌《雍录》:少陵原,在长安县西南四十里。
    宣帝陵在杜陵县,许后葬杜陵南园。
    师古曰:即今所谓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
    【朱注】他书俱作少陵,杜甫家在焉,故自称杜陵老,亦曰少陵也。
    《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②《韩非子》:张孟谈曰:“臣试潜行而出。
    ”③隋炀帝诗:“三月三日向江头。
    ”《后汉·顺帝纪》:修饰宫殿。
    王筠诗:“千门皆闭夜何央。
    ”④枚乘赋:“吁嗟细柳。
    ”谢灵运诗:“新蒲含紫茸。
    ”忆昔霓旌下南苑①,苑中万物生颜色②。
    昭阳殿里第一人③,同辇随君侍君侧④。
    辇前才人带弓箭⑤,白马嚼啮黄金勒⑥。
    翻身向天仰射云⑦,一笑正坠双飞翼⑧。
    (此忆贵妃游苑事,极言盛时之乐。
    苑中生色,佳丽多也。
    昭阳第一,宠特专也。
    同辇侍君,受之笃也。
    射禽供笑,宫人献媚也。
    )①《高唐赋》:“蜺为旌,翠为盖。
    ”《两都赋》:“虹旃霓旌。
    ”《雍录》:曲江在都城东南,其南即芙蓉苑,故名南苑。
    ②宋之问诗:“苑中落花扫还合。
    ”古乐府:“万物生光辉。
    ”陆机诗:“灼灼美颜色。
    ”③《汉书》:飞燕立为皇后,宠少衰。
    女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殿。
    唐注:李白诗:“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亦指杨妃也。
    ④《汉书》:成帝游于后庭,欲与班婕好同辇。
    《庄子》:“謦欬吾君之侧。
    ”一句中曰同,曰随,曰侍,似乎重复。
    杨慎曰:古人文辞有不厌郑重者。
    《诗》云:“昭明有融,高朗令终。
    ”《易》曰:“明辨晰也。
    ”《左传》曰:“远哉遥遥。
    ”宋玉赋:“旦为朝云。
    ”古乐府:“暮不夜归。
    ”邯郸淳碑:“丘墓起坟。
    ”《后汉书》:“食不充粮。
    ”在今人则以为复矣。
    ⑤《旧唐书·百官志》:内官,才人七人,正四品。
    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
    ”《搜神记》:李楚宾带弓箭游猎。
    ⑥何逊诗:“柘弹隋珠丸,白马黄金勒。
    ”《明皇杂录》:上幸华清宫,贵妃姊妹各购名马,以黄金为衔勒,阮籍《亢父赋》:“被害嚼啮。
    ”⑦曹植诗:“翻身上京。
    ”《谢氏诗源》:更赢善射,能仰射入云中,以一囊系箭头而射,名曰锁云。
    《杜臆》:上云仰射,则一箭不待言矣。
    ⑧一笑,指贵妃。
    下文明眸皓齿,就笑容言。
    宋玉《好色赋》:“嫣然一笑。
    ”潘岳《射雉赋》:“昔贾氏之如皋,始解颜于一箭。
    ”《隋书》:长孙晟射雕,一发双贯。
    潘尼诗:“举戈落双飞。
    ”张九龄诗:“欲寄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①?血污游魂归不得②。
    清渭东流剑阁深③,去住彼此无消息④。
    人生有情泪沾臆⑤,江草江花岂终极⑥。
    黄昏胡骑尘满城⑦,欲往城南望城北⑧。
    (此慨马嵬西狩事,深致乱后之悲。
    妃子游魂,明皇幸剑,死别生离极矣。
    江草江花,触目增愁,城南城北,心乱目迷也。
    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②吴均诗:“血污秦王衣。
    ”《易》:“游魂为变。
    ”《唐·后妃传》:安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
    及西幸,过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
    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
    ”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唐国史补》:玄宗幸蜀,至马嵬驿,缢贵妃于佛堂梨树之前。
    《太真外传》:妃死,瘗于西郭之外一里许道北坎下,时年三十八岁。
    【钱笺】帝由便桥渡渭,自咸阳望马嵬而西,由武功入大散关、河也、剑阁,以达成都。
    ③《西证赋》:北有清渭浊径,《山海经注》:渭水出陇西首阳县乌鼠同穴山。
    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
    ”注:“剑阁,谷名,自蜀通汉中道。
    ”④蔡琰《笳曲》:“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虞羲诗:“君去无消息。
    ”⑤陶潜诗:“人生似幻化。
    ”谢朓诗:“有情知望乡。
    ”乐府:“拾得杨花泪沾臆。
    ”⑥江头花草岂终极乎,盖望长安之兴复也。
    梁简文帝诗,“江花玉面而两相似。
    ”曹植诗:”天地无终极。
    ”⑦《淮南子》:“薄于虞泉,是谓黄昏。
    ”《前汉·周勃传》:“击胡骑平城下。
    ”⑧原注:“甫家居城南。
    ”【朱注】陆游《笔记》:“欲往城南忘城北”,言迷惑避死,不能记其南北也。
    荆公集句两篇,皆作望城北,盖传本偶异耳。
    北人谓向为望,欲往城南乃向北,亦不能记南北之意。
    曹植《吁嗟篇》:“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古乐府:“战城南,死郭北。
    ”王嗣奭曰:曲江头,乃帝与贵妃平日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公追溯乱根,自贵妃始,故此诗直述其宠幸宴游,而终之以血污游魂,深刺之以为后鉴也。
    “清渭东流剑阁深”,唐注谓托讽玄、肃二宗。
    朱注辟之云:肃宗由彭原至灵武,与渭水无涉。
    朱又云:渭水,杜公陷贼所见。
    剑阁,玄宗适蜀所经。
    去住彼此,言身在长安,不知蜀道消息也。
    今按:此说亦非,上文方言马嵬赐死事,不应下句突接长安。
    考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盖杨妃藁葬渭滨,上皇巡行剑阁,是去住西东,两无消息也。
    唯单复注,合于此旨。
    苏辙曰:杜陷贼诗,有《哀江头》诗,予爱其词气,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祷人之遗法。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所以望老扯之藩垣而不及也。
    潘氏《杜诗博议》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足矣。
    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
    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
    按黄门此论,上言诗法繁简不同耳,但《长恨歌》本因《长恨传》而作,公安得预知其事而为之兴哀。
    《北征》诗“不闻殷夏衰,中自诛褒妲”,公方以贵妃之死,卜国家中兴,岂应于此诗为天长地久之恨乎?《迂叟诗话》:唐曲江,开元天宝间旁有殿宇,安史乱后,其地尽废。
    文宗览杜甫诗云:“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因建紫云楼、落霞亭,岁时赐宴,又诏百司于两岸建亭馆焉。
    黄生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
    天宝之乱,实杨氏之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又曰: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于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
    《长恨歌》今古脍炙,而《衷江头》无称焉,雅音之不谐俗耳如此。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
    ……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
    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
    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
    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
    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
    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
    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
    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
    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
    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
    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
    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
    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
    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
    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
    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
    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
    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
    “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
    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
    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
    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
    “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
    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
    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
    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
    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治愈出院1例(鹰潭市1例,在贵溪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2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治愈出院1例(鹰潭市1例,在贵溪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430例,累计出院病例1425例...
    2022年8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8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2022年8月1日0-24时, 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新增治愈出院2例,均在南昌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97例,累计出院病例1395例。截至...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资讯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新增治愈出院1例,在南昌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3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